现代人久坐办公、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让腰椎间盘突出症逐渐成为困扰中青年群体的常见病。数据显示,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已突破2亿人,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当腰部出现以下信号时,需警惕腰椎间盘可能已亮起"红灯"
一、腰椎间盘突出的早期症状
腰部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腰部的酸痛或钝痛,位置多在腰椎间盘所在部位及其周围,可单侧或双侧发作。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一般在劳累后,如长时间站立、久坐、弯腰负重等情况下加重,休息后可有所缓解。疼痛主要来源于椎间盘对脊神经根的刺激、压迫而继发的无菌性炎症,以及由于肌肉紧张、痉挛导致的对于神经干的挤压产生的神经痛。早期可能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从腰部沿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足部放射。这种疼痛一般为刺痛或电击样痛,在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疼痛会明显加重。这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导致下肢神经功能受损。由于椎间盘突出导致腰部疼痛和肌肉紧张,患者的腰部活动范围会受到限制。在弯腰、后仰、左右侧屈等动作时,会感到腰部僵硬、不灵活,且活动时疼痛加剧。如患者可能难以弯腰系鞋带、拾取物品,或者在转身时需要缓慢进行,否则会引起腰部剧痛。部分早期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会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即在行走一段距离后,会感到腰部疼痛、下肢麻木无力,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待症状缓解后才能继续行走。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会逐渐缩短,休息的频率会增加。
二、腰椎间盘突出的应对指南
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的早期症状时,首先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卧床休息是保守治疗最基本的方法,卧床时以木板床以及卧位为主,有利于矫正腰椎。急性发作时,应严格卧床休息,一定时间的休息能缓解腰部不适。同时,要注意姿势调整,坐姿时,腰部应挺直,椅背与腰部贴合,使腰部肌肉得到放松,避免弯腰驼背或久坐不动。站立时保持腰椎自然前凸,收腹提臀。物理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可以通过热敷、按摩、牵引等方式,促进腰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热敷使血管扩张,缓解疼痛;按摩调整脊柱关节,减轻肌肉紧张;牵引拉开椎间隙,减轻神经压迫。但需注意,像推拿、按摩这种理疗方式,需寻找正规门店进行治疗。
三、日常预防措施
避免含胸驼背,坐时选择带靠背的硬椅,腰部垫支撑垫;站立时保持腰椎自然前凸,收腹提臀。搬重物时,先屈膝下蹲,用腿部和臀部发力,避免弯腰直接用力,重物尽量贴近身体。睡眠姿势方面,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避免腰部悬空,可侧卧并在膝间夹枕头,或仰卧时膝下垫枕。可选择如散步、瑜伽、小飞燕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锻炼腰部肌肉,提升腰椎支撑力。游泳时,身体漂浮在水中,腰椎不受重力压迫,同时还能锻炼腰部及全身肌肉。肥胖会加重腰椎负担,需通过合理饮食(高蛋白、高纤维、低脂)和运动控制体重。适当补充钙、维生素D及抗炎食物(如深海鱼、坚果),减少高糖高脂摄入。寒冷易致肌肉痉挛,增加腰椎压力,秋冬季节或空调环境中需佩戴护腰或使用保暖贴片。
腰椎间盘突出是常见病,疾病的预防和发病期间的调护十分重要。如出现上述早期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措施,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