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作为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困扰着众多患者。不少热爱运动或原本有健身习惯的人,在患病后面临一个棘手问题:还能继续健身吗?答案并非绝对的 “能” 或 “不能”,关键在于选对运动方式。有些动作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而言,堪称 “雷区”,越练病情越糟;而有些动作却能起到缓解疼痛、增强腰部力量的作用。
一、健身,可行但需谨慎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并非完全不能健身。对于症状较轻、处于缓解期的患者,适度健身有助于增强腰部及核心肌群的力量,提升腰椎稳定性,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例如,轻度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小王,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适度健身锻炼,腰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然而,对于处于急性期、疼痛剧烈的患者,此时健身无疑是雪上加霜,会加重腰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导致疼痛加剧,必须以卧床休息为主。
二、这 5 个动作,千万要避开
仰卧起坐;传统的仰卧起坐动作,看似简单,实则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极为不友好。在做仰卧起坐时,腰部肌肉需持续发力,腰椎前屈幅度较大,这会显著增加腰椎间盘后方的压力,促使髓核进一步突出,加重对神经的压迫。许多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仰卧起坐,结果腰部疼痛突然加剧,甚至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到医院检查才发现病情恶化。快速扭转腰部动作;像高尔夫挥杆、快速转体运动等,都涉及到快速扭转腰部。这类动作会让腰椎瞬间承受巨大扭力,极易导致纤维环撕裂,使原本就脆弱的腰椎间盘损伤更严重。曾有一位热爱高尔夫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不顾医生叮嘱下场打球,在一次用力挥杆后,腰部传来剧痛,不得不紧急就医,最终只能接受手术治疗。深蹲和硬拉;深蹲、硬拉这类负重训练,在健身房中很受欢迎,但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来说却是 “禁区”。当进行深蹲或硬拉时,腰部不仅要承受自身重量,还要负担额外的杠铃重量,腰椎间盘所受压力呈数倍增加,大大增加了髓核突出的风险。即使是专业运动员,在没有掌握正确姿势的情况下进行这类动作,都可能损伤腰部,更何况腰椎本就有问题的患者。长时间弯腰搬重物;生活中,弯腰搬重物的场景并不少见,但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这是非常危险的动作。弯腰瞬间,腰椎间盘内压急剧升高,就像给已经受损的椎间盘 “致命一击”,可能导致病情急剧恶化。比如,一位患者在搬家时,不听家人劝阻,执意弯腰搬起一个较重的箱子,结果刚起身就感觉腰部剧痛,动弹不得,被紧急送往医院后,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加重。长时间久坐后突然剧烈运动;长时间久坐会使腰椎间盘处于高压状态,椎间盘含水量增加,弹性下降。此时若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如突然起身跑步、跳跃等,腰椎间盘来不及适应压力变化,容易引发损伤。不少上班族,在办公室久坐一天后,下班后直接去健身房进行高强度运动,结果导致腰部疼痛发作,其中部分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加重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状。
三、这 3 个动作,堪称 “救命稻草”
游泳可谓是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理想运动。在水中,身体借助水的浮力,腰椎无需承受全身重量,大大减轻了椎间盘的压力。同时,游泳过程中腿部的划水、手臂的划动,能在不增加腰椎负担的情况下,锻炼腰部、腹部及四肢肌肉,增强肌肉力量,提升腰椎稳定性。无论是蛙泳、自由泳还是仰泳,患者都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建议每周进行 3 - 4 次,每次 30 - 60 分钟,长期坚持,对改善腰部状况效果显著。例如,患者小李坚持游泳锻炼半年后,腰部疼痛频率和程度都明显降低,原本受限的腰部活动度也有所改善。小飞燕训练;小飞燕动作,即患者俯卧在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形似飞燕。这个动作能够有效锻炼腰背肌力量,增强腰椎的支撑能力,维持腰椎稳定性,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每次保持 3 - 5 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一组可做 10 - 20 次,每天进行 3 - 4 组。需要注意的是,在做小飞燕时,动作要缓慢、平稳,避免过度用力。一些患者通过坚持小飞燕训练,腰部疼痛得到明显缓解,腰部力量也有所增强。五点支撑法;五点支撑法操作相对简单: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掌、双肘、肩部当支点,抬起骨盆,使肩部、腹部、膝关节呈一条直线,然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每组可做 10 - 15 个,每天进行 3 - 4 组。此动作能有效锻炼腰背肌肉群,减轻椎间盘压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在进行五点支撑法训练时,要注意腰部不要过度拱起,避免给腰椎造成额外负担。许多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尝试这个动作一段时间后,都感受到腰部状况的改善。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并非要彻底告别健身,而是要在了解自身病情的基础上,谨慎选择运动项目。避开那些可能加重病情的动作,坚持进行有益腰部健康的锻炼,同时,在运动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康复师的建议,确保运动安全、有效。若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下肢麻木等不适症状,务必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与运动方案,呵护好腰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