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腰痛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症状,许多人一出现腰痛,脑海中首先想到的便是腰椎间盘突出。确实,腰椎间盘突出是引发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原因是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相邻脊神经根,从而产生腰部疼痛,坐骨神经痛、并产生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无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然而,腰痛绝非仅仅是腰椎间盘突出在作祟,还有一些常见病症状与之相似,极易被误诊,若长期忽视,甚至可能导致瘫痪等严重后果。
一、腰肌劳损:被忽视的 “腰部隐形杀手”
腰肌劳损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尤其青睐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或长期保持不良姿势的人群。长时间的腰部肌肉紧张、过度使用,使得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比如,一位快递员,每天需要长时间弯腰搬运货物,持续的腰部用力和姿势不良,使得他的腰部肌肉不堪重负。起初,他只是感到腰部隐隐作痛,以为是劳累过度,休息一下就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愈发频繁,甚至在休息时也会出现。腰肌劳损的疼痛特点与腰椎间盘突出有所不同。它通常表现为腰部酸胀痛,疼痛部位较为广泛,多集中在两侧腰肌。这种疼痛在劳累后加剧,休息后可缓解,且一般不会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等神经症状。而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腰痛,除了腰部疼痛外,往往还会伴随坐骨神经痛,疼痛从臀部沿大腿后方向小腿及足背部放射,咳嗽、喷嚏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会使疼痛加重。如果将腰肌劳损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治疗方式,不仅无法缓解疼痛,还可能延误病情,导致腰肌劳损进一步加重,发展为慢性腰肌劳损,影响腰部正常功能。
二、腰椎管狭窄症:老年人的 “腰痛陷阱”
腰椎管狭窄症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它是由于腰椎管、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进而导致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退变、小关节增生、韧带肥厚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腰椎管容积减小,对神经造成压迫。以一位 65 岁的老人为例,他最近总感觉走路时下肢酸痛、麻木,走一段路后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一会儿后症状又有所缓解,可继续行走后又会再次出现。这种情况很容易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有相似之处,都可能出现腰痛和下肢症状。但腰椎管狭窄症具有一个典型的特征 —— 间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会出现腰背痛或患侧下肢放射痛、麻木加重,需要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才能缓解,继续行走症状又会再次出现。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虽然也可能在行走后症状加重,但一般不会像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那样,表现出如此明显的间歇性跛行。若将腰椎管狭窄症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采用的治疗方法可能无法有效解决神经受压问题,随着病情进展,神经长期受压,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受损,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下肢瘫痪,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腰椎结核:隐藏在腰痛背后的 “危险分子”
腰椎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腰椎引起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结核杆菌侵犯腰椎,导致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等。早期腰椎结核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腰部疼痛,容易与腰椎间盘突出混淆。比如,一位年轻患者,近期出现腰部疼痛,以为是工作劳累引发了腰椎间盘突出,便自行购买了一些止痛药物服用。然而,疼痛不仅没有缓解,还逐渐出现了低热、乏力、盗汗等全身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相比,腰椎结核除了有腰痛症状外,还伴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午后低热,体温一般在 38℃以下,伴有乏力、盗汗、消瘦等。病情严重时,腰椎结核可导致椎体破坏、塌陷,压迫脊髓,引起下肢瘫痪。而且,腰椎结核的疼痛通常较为剧烈,休息后也难以缓解。由于腰椎结核的危害较大,如果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没有及时进行抗结核治疗,病情会迅速恶化,给患者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当出现腰痛症状时,切不可盲目地认为就是腰椎间盘突出,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 X 线、CT、MRI 等,来明确病因。一旦确诊为其他疾病导致的腰痛,需积极配合治疗,以免病情恶化,造成严重后果。记住,准确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关键,重视腰痛症状,就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