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因腰椎间盘退变、损伤导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发一系列症状。若不及时干预,可能造成神经永久性损伤,甚至影响行走功能。本文结合临床案例与医学研究,解析腰椎间盘突出的典型症状及应对方法。
一、腰椎间盘突出:腰部健康的 “隐形威胁”
腰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之间,是一个具有流体力学特性的结构,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构成,起着缓冲震荡、协调脊柱活动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逐渐退变,加上长期久坐、弯腰负重、腰部外伤等因素影响,椎间盘的纤维环可能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从而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群体日益年轻化,已成为困扰众多人群的健康问题。
二、腰椎间盘突出的典型症状表现
腰部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约 95% 以上的患者都会出现 。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腰部及腰骶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初期,疼痛可能较为轻微,仅在劳累、久坐或久站后出现,休息后可缓解。但随着病情发展,疼痛会逐渐加重,甚至在休息时也会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这是因为椎间盘突出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引发炎症反应,从而产生疼痛症状。当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时,会导致下肢出现放射性疼痛。疼痛常从腰部沿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放射至足跟或足背,犹如一条 “闪电” 划过。这种疼痛在咳嗽、打喷嚏、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时会加剧,患者往往难以忍受。例如,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后,会因下肢疼痛、麻木而不得不停下休息,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但继续行走又会再次出现,这种现象被称为 “间歇性跛行”,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和神经功能障碍的典型表现 。突出的椎间盘持续压迫神经根,还会引起下肢麻木及感觉异常。患者会感觉下肢像戴着 “紧箍咒”,有麻木、发凉、刺痛等感觉,对冷热、触摸等刺激的敏感度下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足部肌肉力量减弱,表现为抬脚无力、走路易摔跤等。这是因为神经受压后,其传导功能受到影响,导致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加重的危害
随着疼痛、麻木等症状的加重,患者的腰部和下肢活动会受到极大限制。腰部无法正常前屈、后伸、侧弯,下肢行走困难,甚至连简单的翻身、起床动作都变得艰难。长期的活动受限会导致肌肉萎缩,进一步削弱腰部和下肢的力量,形成恶性循环 。持续的神经压迫若得不到缓解,会造成神经组织的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引发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即使经过治疗,部分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也难以完全恢复,留下肢体麻木、无力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长期遭受疾病折磨,患者的心理压力会不断增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还会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形成身心双重困扰的局面 。
四、应对腰椎间盘突出的科学方法
当出现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结合腰椎 X 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准确判断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以及神经受压情况,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通常优先采用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减少腰部负重;物理治疗,如热敷、牵引、按摩、针灸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和麻木症状;若患者病情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马尾综合征等紧急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椎间融合术、椎间盘切除术等,通过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神经压迫,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睡姿。避免久坐、久站,定时起身活动腰部;坐姿时应保持腰部挺直,椅背与身体呈 100° - 110°;睡觉时选择硬板床,可在腰部下方垫薄枕,维持腰椎的生理曲度 。加强腰部和腹部肌肉的锻炼,有助于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可选择如小飞燕、五点支撑法等康复训练动作,也可进行游泳、瑜伽等运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弯腰、扭转等动作,防止腰部受伤 。尽量避免搬抬重物,如需搬重物,应先下蹲,将物体靠近身体,再利用腿部力量缓慢站起,避免腰部过度用力 。
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是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提醒我们要重视腰部健康。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切勿忽视,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和康复措施。通过科学的治疗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守护腰部健康。